讲灰姑娘

转:

时寒冰
最近,读了一篇《美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附于后,我未能查到作者姓名),这篇文章给我带来的震撼胜过了很多重量级的评论和分析。

这位天使般的老师带给孩子的是公心、是爱、是团结互助精神、是理性的思维、是生命的意义……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怎么会没有爱心、怎么会受某种条框的拘束和限制呢?

我想起上中学的时候,老师组织我们学习赖宁。

我看到了这样的记述:1988年3月13日,年仅14岁的少年赖宁,见到森林起火,立刻赶到火灾现场。他找到了一棵松枝奋不顾身地冲向前奋力扑火。虽然,消防队员曾劝阻大家别往火中硬闯,但赖宁不忍心看到国家财产遭到严重损失又去扑火。最后大火终于扑灭了,3500余亩森林保住了,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库都平安无事了。14日上午,人们在海子山南坡的过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额头靠着山坡,眼镜丢失了,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赖宁离开我们去了,但是赖宁的精神永远不会消逝。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赖宁是个好孩子,而且是个公心很重的孩子。但是,在森林着火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是教育孩子如何躲避,而是走向危险呢?还有什么样的"国家财产"比人的生命更宝贵?赖宁的亲人将因此忍受怎样的痛楚呢?还有比这种教育更缺德更可耻更值得谴责的吗?尤其在今天,在一帮子贪官污吏大肆侵吞贪污"国家财产"的情况下,却继续教育孩子为某种财产走向牺牲天理何在!于心何忍!

在美国,当危险到来,老师绝对会告诫孩子们离开,并且,会告诉很具体的逃避风险方法。他们懂得,留下生命,财富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

相比之下,我国对孩子的教育是何等的残忍啊!这种泯灭人性的教育在把多么优秀的人葬送在死亡之地!

可是,这样的道理我曾经并不知道。我曾经也希望像赖宁那样去救火,哪怕牺牲在火海中也在所不辞。直到高中三年级,一位年轻的有良知的历史老师的开导,让我们逐渐明白了许多真相,让我开始深思。做记者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让我慢慢领悟到,人的生命,人的生命中蕴含的爱、包容和信仰才是最宝贵的。

那种诱导幼稚的孩子抢救所谓"国家财产"的教育,乃是一种极其可耻的禽兽不如的教育,因为即使禽兽,也不会劝自己的孩子为了救自己的巢穴冲向火海。一切物的东西都是可以重建的,但生命却不可。除了上天可以重塑生命,任何人都没有这种能力。

我们的教育,从小开始就在摧残孩子,抹杀他们的天性,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自私和奴性的种子。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开始根据孩子家长的权势、财富等,决定对孩子应该采取的态度;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慢慢学会讨好老师……

这种奴性如此根深蒂固,有些人虽然爬上领导岗位,依然改不了当初的奴才相,反而更甚。见到外国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奴才;见到老百姓,又表现出恶霸般的凶残。奴性的教育,同样毁了这群衣冠禽兽,让他们虽然出入文明场合却早已失去了做人的感觉,有的不仅不做人事,连人话甚至都不会说了。

这是多么大的悲哀啊!

真正给中华民族带来毁灭性破坏的乃是万恶的教育制度,这种抹杀良知、泯灭人性、摧残爱心、培养奴性和顺从、拒穷人于校外的教育,不仅是贫富差距的巨大推手,也是毁灭一个民族前途的罪魁祸首。倘若教育不改,靠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是永远也追赶不上美国的,并且,还将为所谓的GDP赶超让子孙后代付出惨痛代价。

中美差距从儿童就已拉开。中华民族要复兴,也应该从儿童开始,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痴人妄想。

附:美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把Gentoo配置象Ubuntu样好用,还须时日

用Gentoo Linux有一段时间了,它的思想,理念,真的很让人很感动很敬佩,我是从 redhat 到 ubuntu 再到 Gentoo 一路用过来的,Gentoo的确是不错的发型版,只要第一次安装,配置好了,已后基本就不要怎么动了,升级也很方便,但要把它配置象ubuntu Linux一样好用,以我当前的水平可能要还要一段时间,用Gentoo Linux需要比较多的基础知识,我还要好好的学习,Gentoo现在的中文文档也非常不错,其翻译质量可以说是一流的,可惜我的英文不怎么样,不能帮什么忙,看到别人说:“最近我有时间,分配任务吧”,真是羡慕死我了。

继续努力,Gentoo 中国一定会更好的。呵呵。

人所欲,施于人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它在交际中的应用就是我们常听说的黄金定律。黄金法则是: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是一条做人的法则,又称为“为人法则”,几乎成了人类普遍遵循的处世原则。

“人所欲,施于人”是在本着尊重"黄金定律"的主旨的原则下对这一古老的信条进行修正。对于21世纪的领导者来说要使自己与组织常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和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的诀窍在于遵循我们所称之为的“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么对待他们,你就怎么对待他们。”

简单地说,就是学会真正了解别人--你的工作对方,然后以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不是我们中意的方式。这一点还意味着要善于花些时间去观察和分析我们身边的人,然后调整我们自己的行为,以便让他们觉得更称心和自在。它还意味着要运用我们的智识和才能去使别人过得轻松、舒畅,这才是"白金法则"的精髓所在。
  所以说,"白金法则"并不是游离于"黄金定律"之外独树一帜的东西。相反,你可以称它为后者的一个更新的、更富有人情味的版本。
  与"黄金法则"相比,"白金法则"更进了一步:"别人希望你怎么对他,你就怎么对他。"
  在今天高度竞争和变化无常的环境里,以你一厢情愿的方式去对待你的服务对象、合作伙伴和下属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你还不得不去了解他们的需求--而且有能力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才行。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你如何应对他们的个人需要。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了解彼此间的个性差别,虽然总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但乐此不疲。从早期的占星家开始,无数的哲人就一直寻求对人的行为模式作出界定。例如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医生就曾指出人分四质--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1921年,第一位从科学角度对人的个性风格进行研究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琼则把它们对应归纳为直觉者、智觉者、触觉者和感觉者。
  从那时起,心理学家们把人的行为模式划分为十多种,其中更多是集人的各种性格于一身的"合成性格"。有时,这些个性风格被冠以抽象的行为学上的名称,有时则用鸟类、动物甚至色彩来称谓。但几百年来,通行的做法是把人的行为归纳为四大类型。

  那么,根据"白金法则",我们中的每个人基本都属于下述类型之一:
  (1)指导者。个性固执而刚毅,充满自信和勇于挑战,遇事善做决断,果敢而不避风险。然而他们最缺乏耐心,心有所动则溢于言表。那些常常喜欢坐在桌子上首的人很可能就是指导者。
  (2)社会活动者。开朗、乐观、热情,喜欢成为公众的中心。他们往往都有很多设想和主意,热衷于与别人交谈,特别是谈他们自己。这种人的特点是"务虚"长于"务实",处事短于为人。
  (3)亲善者。天生的团队活动者,他们更喜欢平稳的生活而不是冒险,最看重的是与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他们很有人缘,但有时太过胆小,对变革从来都不积极。
  (4)智觉者。有很强的自控能力。为人小心谨慎,更喜欢理性分析,喜怒不形于色。他们喜欢做事有条不紊和秩序,凡事总讲"章法",遇事总循原则但可能也会有一点死板。
   "白金法则"所测定的人的个性风格,不仅是对人群的人际心理定位,同时,也为领导者用"心"去领导、影响或接受别人的影响做好心理准备,我们常说,要有效地领导他人,就必须了解他(们)的个性,才能有的放矢,千篇一律的方式,过去不适用,未来则更行不通。
  《白金法则》的作者亚里山德拉指出:根据"白金法则",你可以很容易地了解自己和别人。如果我们探究一下"白金法则"的本质,那么就是一句话:"尊重别人。"它打破了"他们对我们"这种人与人隔阂的格局,而统统融进"我们"这一种关系中。这是一个有助于你满足别人的需求和你自己的需求的有力的工具。但是还要记住,并不是人人都懂得人的个性行为这门知识的,或者他们甚至根本不想去懂,他们可能不想让你把他们看透。所以,我们建议:
  (1)不要过于招摇。比如,不要尝试对办公室里的同事现场说法,草率地对他们的个性进行品头论足。要心里明白,不露声色。
  (2)不要草率地对别人进行判断,从而做出一些基于错误的错误决断。能够识别别人的个性类型是很重要的,但最要命的还是如何顺应他们。不要用"白金法则"僵化地去套别人或主观限定别人。
  (3)不要用个性类型的概念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例如,"我是个指导者,所以我天性就缺乏耐心和有统治欲",或"我的不能善始善终别人是可以体谅的,因为我是一个社会活动者"。"白金法则"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拐杖。

奇怪的主板

我的清华同方真爱k7755,是2004年10月买的,用了三年了,一直好好的,没有什么事,最大的事情就是有一次花屏,经查,原来是内存接触用问题,因为显卡是集成了,所以内存接触用问题,就会影响显示,可最近,老是死机,经查原来是主板有问题了。

我奇怪的是生产商设计的真是巧,它的保修期是三年,可刚过三年另加5天就有问题,太巧了吧,虽然现在的电脑是三年就要换新的,摩尔定理不是说芯片18个月性能会上一个台街,三年,可想而知,大部分人肯定是会换新的,可我还是不想换,拿去修,过保了,再到专修主板的地方去修,还是修不好,好晕。

第二奇怪的是,我把主板拿回来之后,东搞西搞竟好了,可把它放到机箱里又不行,且不稳定,最后发现,在主板的一个对角加高,中间用重物压在芯片上就能好好的用,放平又不行。 呵呵。估计是主板的某个位置接触不好,或可能是主板的某层的一个线路断开了,呵呵,先用段时间,

到 taobao 上找到相似的主板了,赶快买啊,比维修店的便宜多了。


google网上论坛

很久没有打开google网上论坛了,因为有了百度贴吧后,google网上论坛有一段时间,没有人发言,

所以就退订了,再加上上google网上论坛经常幢啬,所以没有怎么管它,今天打开看看,里面又活

跃起来了。所以马上加入,用Gmail进入联系,很方便,再用Gmail的过滤器和标签功能,可以把

Gmial做成一个自己的论坛了,呵呵,google网上论坛是我接触新思想,学习等的好手段了。

发图一张:


Moodle

早就接触了moodle:

Moodle 的设计与开发遵从一种您可能听过的特别的教育理念、思想形态,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建构主义教育学(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dagogy”。(读到这里,有些科学工作者可能已经在想:“故弄玄虚的胡言乱语”,并且准备移动鼠标,但请继续阅读下去——这对每个学科领域都很有 用!)

本页尝试用简单的术语,通过分解出其中的四个主要概念,来解释这个名词的含义。需要说明一下,这四个概念只是是对大量不同研究成果的片面总结,因此如果您对此领域有所了解,会觉得这里给出的定义并不全面。

如果这些概念对您而言是全新的,那麽刚开始会遇到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我的建议是仔细阅读,同时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尝试学到一些新东西。

目录

1.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

此观点主张,人在与所处环境相互影响的同时,应该积极地构造新知识。

您使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来检验您读、看、听、感受和触摸到的每件事物。如果一件事物被您的精神世界判断为可行,就可能形成伴随您的新知识。如果您在您的广阔天地里成功应用知识,它就会得到巩固。您不是一个内存被动地接受资讯,知识也不可能只通过阅读与听讲就“传递”给您。

这并不是说您通过流览网页和聆听讲座什么也学不到。显然,您能学到。这个观点只是指出,相对把资讯从一个大脑传递到另一个大脑而言,还有更多的诠释的必要。

2. 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

建构主义断言,当为其他人创造一些事物去体验的时候,学习的效果将显着提高。可创造的事物多种多样,从一句话或一篇网上帖子,到更复杂的一幅划、一栋房屋或一个套装软件都可以。

例如,您可能阅读此页很多次但明天依然会忘记,可是如果曾试图用自己的话向其他人解释这些观点,或者制作一个幻灯片来阐明这些概念,那麽我 可以保证您一定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它与您自己的观点一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有些人从来不看自己的笔记,但在听讲的时候还要做笔记。

3. 社会构成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

社会构成主义把上述的观点扩展到一个社群,该社群成员为彼此创造事物,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力建立一个共享成果的文化圈。当一个人融入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时,他将自始至终学习如何在各个层面成为这个文化的一部分。

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是像茶杯一样的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可以被用来做很多事情,但是它的形状却明确说明了某种 “知识”——盛装液体。一个更复杂的例子,是一个在线课程,不仅软件工具的“形”表明了在线课程的某种工作方式,而且在社群产生的活动和文字,加在一起成 为一个整体,也帮助塑造了每个人在社群中的行为。

4. 连系和分离(Connected and Separate)

这个观点深入探求了个体参与讨论的动机。 分离 行为是当某人力图保持“客观”和“实际”,但倾向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时,通过逻辑分析来寻找对手观点中的漏洞。 连系 行为是一种更合情理的方式,它认可主观的观点,试图通过努力倾听和提问来理解他人的观点。 建构 行为是指一个人敏锐地洞察这两种方式,并且能够根据当前情况从中找出最佳选择。

一般而言,在一个学习团体中,合理数量的连接行为是对学习非常有力的刺激。它不仅使人们更亲近,而且还促进更深入的反省,以及重新检验他们现有的信念。

5. 结语

一旦您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经验表明,从学生的观点中学习是最好的,这远比发布和评估您认为他们应该知道的资讯有效得多。它可以帮助您认识到课程中, 每个人不仅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做为 “教师”,您的工作可以从“知识来源”转变为班级文化的影响者和行为榜样;以个人化的方式来和学生接触,满足他们自己的学习需求;透过带领讨论和活动,引 导全体学生达到班级的学习目标。

显然,Moodle 并没有强迫您采取这种行为风格,但是这正是它最支持的。将来,随着 Moodle 技术架构的稳定,对于教学方的支援的进一步改进将是 Moodle 开发的主要方向。

真正的3D桌面

看了这个 http://forum.ubuntu.org.cn/viewtopic.php?t=86175&highlight= 觉得科学发展的真的太快了.

先看看原理吧:

在搞清楚3D立体原理之前我们先了解什么是“真3D”: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景像是一种具有层次、深度的立体影像。一般我们所谓3D游戏或电影,实际上并非真正的3D;因为屏幕先天即是2D,并且拍摄电影也是使用 单镜头的摄影机,所以就算用3D技术制作的动画电影,输出到显示屏也是平面的,我们称呼这种3D为「平面3D」。让我们先做个简单的实验,首先伸出您的一 根手指头,并凝视这根手指,然后闭上右眼、张开左眼;再来张开右眼、闭上左眼,仔细观察左、右眼所见是否有些不同?这个不同即为「视差 (parallax)」。立体3D的技术即是要将这个「视差」持续在屏幕上表现出来。因此为使观赏者得以观看真正立体,每个眼睛所看到景物必须与另一眼稍 有不同。事实上,这种不同让我们的眼睛具有判断事物的纵深感,也就是真正3D空间的Z轴,再来做一个实验,我们先闭上一只眼睛,拿起两支铅笔,试图将这两 支铅笔笔头对接,我们会发现这样做比较困难,因为单眼无法判断纵深感,我们无法确定两支笔的前后距离,此时如果你睁开双眼会发现这样做非常容易,因为两眼 的不同位置观看事物可以判断出纵深感,这样Z轴的感觉就能体现出来了。

从上面的文字我们基本上知道了真正3D是怎样形成的,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我们的肉眼的左右眼睛看到的物体因为存在位置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要体验真正3D图像就必须模拟出这个环境,就是要让我们的眼镜左右眼看到的内容不同。

如何来实现这样的视觉环境呢,目前的方法有:
1、到电影院看3D立体电影。
他的原理是,在影片的制作过程是使用特殊的双镜头(多镜头)摄影机进行影片的拍摄,每个镜头分别记录了我们肉眼的左眼和右眼的图像,然后在播放电影时也使 用特殊的双投影机,同时将左右图像投影在银幕上,这样我们看到的图像是一组两幅影像叠在一起的叠影影像,当然这样是不够的,此时还要戴上特殊的“偏光 镜”,他的作用是将银幕上重叠的两组影像通过偏光镜的偏光原理让两只眼睛分别得到一组影像,这样就达到了左右眼个看到一组不同的影像,我们就可以体验真正 的3D影像了,目前一些大的电影院和科技馆都提供这类的电影(IMAX)体验,大家可以购票去电影院感受一下。

2、使用3D立体液晶眼镜。
3D液晶眼镜通常被用在计算机上,可以通过这种眼镜玩真正3D游戏和看3D电影,原理是通过软件将原来的3D游戏分成2组不同角度的影像,通过3D液晶眼 镜看到不同的画面,液晶眼镜用一根电线连接到计算机(也有无线产品),由计算机通过软件来控制液晶眼镜镜片的开合,配合通过特殊处理的画面得到每个眼睛的 不同画面,比如首先左眼液晶眼镜打开,右眼的镜片闭合(其实就是变暗),此时画面上显示左眼看到的画面,然后右眼的镜片打开,左眼的镜片闭合,同时画面显 示有眼看到的内容,这样左右镜片不断的交替开合,当然实际上这个过程是非常快速的,我们肉眼不能感觉到液晶眼镜的开合,却使我们的左右眼睛看到不同的画 面,这样就可以看到立体效果了。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在家里看3D立体电影或游戏的好办法,但它也有缺点,首先液晶眼镜是通过交替关闭左右镜片的方法,这样必然产生画面的闪烁, 不稳定,另外对显示器的要求很高,因为交替左右眼分开看的画面要求在同一时间显示的一幅画面变成2副,这样屏幕的刷新率比平时要高出一倍,也就是说,如果 平时我们使用80Hz的屏幕刷新率,在使用液晶立体眼镜时就要显示器达到160Hz的刷新率,显然这样的要求对显示器来说过于苛刻,就算最低要求的 50Hz也要屏幕达到100Hz的频率,看起来刚刚够,但这样的闪烁将非常严重,不能很舒服的观看同时非常损伤眼睛。另一个问题是,液晶眼镜的局限性很 大,他只能通过计算机控制镜片和显示器的配合才能达到效果,但如果你的计算机是液晶屏幕(LCD)的话你只能放弃他了,另外也需要特殊的电影片源,并且液 晶眼镜是不能在影碟机(VCD或DVD)上使用,也不能在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和投影机上使用,因为他需要配合特殊的显示频率,这也是阻碍3D立体液晶眼 镜进入家庭的很大障碍。

3
、使用红蓝眼镜。
这种方式可能是现阶段看立体电影成本最低也是门槛最低一种方式,简单的说就是使用“红蓝眼镜”将左右眼睛看到的画面分离出来,这种电影在电影后期制作的时 候将左眼的影像和右眼的影像分别进行偏红和偏蓝的着色,也就是说一只眼睛看到的影像色彩偏红另一只眼睛看到的影像偏蓝,在播放电影时将这两种不同偏色的影 像重叠播放,观看电影时戴上特制的“红蓝眼镜”,一只眼镜红色镜片另一只眼镜蓝色镜片,通过不同的颜色过滤,比如透过红色镜片看到的影像会将电影中偏红的 影像过滤掉,反之另一只眼睛通过蓝色镜片将蓝色的影像过滤掉,这样每只眼睛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影像,达到观看立体电影的目的了。
这种方式因为不需要特殊的播放装置和特别制作的眼镜,观看的成本非常低,红蓝眼镜我们都可以自己制作,而且不会受到播放设备的限制,可以在传统电视机、投 影仪、液晶电视等一切画面设备都可以实现,还可以看静止的图像,因此适应面非常的广,也被电影公司制作3D立体DVD影碟时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但它的缺 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种方式首先改变了图像的色彩,看到的画面的颜色有很大的失真,其次由于迫使两只眼睛通过不同颜色的镜片,观看电影时对眼睛的刺激 比较大,容易造成眼睛疲劳,这种方式也是前面提到的几种方法中效果最差的,影像叠影会比较严重,因为红蓝镜片无法完全过滤掉所有的色彩,效果不甚理想,但 容易实现和普及。

有趣的六度分隔理论

一、六度分隔假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现象(又称为“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可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 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二、其数学解释如下:

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2606=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复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多倍。 ——摘录自wikilab

三、六度分隔实验:

Degrees of separation = no. of steps to go half way round circle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从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招募到一批志愿者,随机选择出其 中的三百多名,请他们邮寄一个信函。信函的最终目标是米尔格兰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由于几乎可以肯定信函不会直接寄到目标,米尔格兰姆就 让志愿者把信函发送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并要求每一个转寄信函的人都回发一个信件给米尔格兰姆本人。出人意料的是,有六十多封信最终 到达了目标股票经济人手中,并且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只有5个。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1967年5月,米尔格兰姆 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实验结果,并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说。

四、尚未证明的“理论”:

   但是在30多年的时间里,米尔格兰姆的理论从来没有得到过严谨的证明,虽然屡屡应验,虽然很多社会学家一直都对其兴趣浓厚,但它只是一种假说。现在,美 国两所不同大学的社会学家们正在分别对此进行研究,它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网络时代的新型通讯手段——Email——来对“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进行验证。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登 肯·瓦兹主持了一项最新的对“六度分隔”理论的验证工程。166个不同国家的六万多名志愿者参加了该研究。瓦兹随机选定18名目标(比如一名美国的教授、 一名澳大利亚警察和一名挪威兽医),要求志愿者选择其中的一名作为自己的目标,并发送电子邮件给自己认为最有可能发送邮件给目标的亲友。到目前为止,瓦兹 在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最新论文表明邮件要达到目标,平均也只要经历5~7个人左右。

具体实验过程请参看

哥伦比亚大学:跟踪Email的传播过程

哥 伦比亚大学的“小世界研究计划”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志愿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发送数千封Email,并让这些Email最终能够到达指定的接收者。当然 前提有一个,那就是每封邮件你只能发给你认识的人,每次只能发一封。然后研究者会对这些Email进行跟踪,观察它们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当年,米尔格兰姆 做实验的时候,他挑选了大概300个实验对象,目标人选只有1个。但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们这次的实验对象扩大到了几万人,目标人选也增加到了20个。

“这 在社会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哥伦比亚大学负责此项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彼得·谢里丹·多德兹说,“我们在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将具有很大的统计学价 值,说不定能总结出什么社会学定律来。”研究人员将搜集那些参与者的背景资料,以便了解有哪些原因可能会对Email的顺利传递造成障碍,此外,他们还要 分析参与者们会采用哪些手段把Email传到既定目标。

就算“小世界现象”的确存在,就算这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网络时代,也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它。虽然近几年来网络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但事实上,想要通过社会关系这张大网找到某个人,还是和30年前米尔格兰姆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一样困难。“问题的本质没有变——你还是得通过朋友来完成这项任务。”该研究项目负责人、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助教敦坎·瓦茨说。

到 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些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参与者通过他们的关系网,把电子邮件成功地传到了远在西伯利亚的目标收件人。这一结果让研究人员兴奋不已,他们认 为,这一研究的意义决不只是传传电子邮件那么简单,其意义深远,比如,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脑病毒或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究竟是如何通过网络传播的。

俄亥俄州大学:为网络里的关系网画张地图

在 另一个研究项目中,俄亥俄州的研究人员正在试图绘制出一张互联网的社会地图。如果成功的话,这张地图将会告诉我们把人们联系起来的方式究竟有多少种,信息 究竟是如何在社会上传播的,还有,整个社会网络实际上究竟有多大(或者说有多小)。他们的这项计划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提供研究资金,他们希望通过研究 能够发现,世界上一个个独立的人,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关系纽带互相交织,继而形成一张庞大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的。

俄亥俄州立大学领导这项研究计划的社会学家詹姆士·穆迪说:“Email看上去好像是个人对个人的很隐私的事情,谁会想到它们集合在一起的时候会有这么大的社会学意义呢?米尔格兰姆的理论很有创意,但它仅仅只是第一步,我们希望能证实并完善他的理论。”

每个参加者将接受一项在线调查,调查范围包括他们的社会背景、Email使用习惯,还有他们的Email关系网等情况。到目前为止,已经有800多人完成了这项调查。但这些资料似乎离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俄亥俄州大学的研究者们希望最终能搜集到50万人的资料。

在 参加者们填写完以上调查表之后,研究者们还将对他们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以便发现他们的Email关系网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他们的 Email关系网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有什么不同。这项实验也将对一些关于网络时代的种种说法进行验证——比如很多人认为通过互联网,人类从此逾越了 种族、性别和贫富差异所造成的鸿沟——情况真是这样吗?詹姆士·穆迪说,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在网络世界里,人种和贫富差异所造成的隔阂依然存在,但是 Email似乎真的让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村庄。

在现如今的 数字时代,想要理解地球上数十亿人中间不过隔着几步之遥这样一个概念,似乎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不说别的,只要看看那些电脑病毒的传播情况就知道了——一 只像“爱虫”那样的病毒,只要一天就可以传遍大半个世界,让无数公司的网络系统瘫痪,而这些虫子所赖以传播的途径,正是你电子邮件软件里通讯簿的那些地 址。

“大家都知道不要随便打开不认识的人给你发的Email,”詹姆士·穆迪说,“如果能为整个网络中那些我们能信任的关系网画张地图的话,我们就能对整个网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

五、为什么是“六”度?

  “六度分隔”假说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威力有了新的认识。但为什么偏偏是“六度分隔”而不是“七度、八度”或者“千百度”呢?这可能要从人际关系网络的小世界性质的另外一个特征“150定律”来寻找解释。

150法则(Rule Of 150)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微软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种SS)只能是一个MSN对应150个联系人。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六、六度分隔的应用:

   无论是人际网络,还是万维网的架构,还是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甚至人类脑神经元、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 互作用网络,有着完全相似的组织结构。通过网络使"六度分隔"理论对人人之间都可以构成弱纽带,当然理想的状态是人人都置身在连接的世界中,这个目标在不 断接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这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人、社会、商业 都有无数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如果没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损耗掉。在互联网上聚合的弱纽带当然还是虚拟的,虚拟虽然是网络世界 的一种优势,但是和商业社会所要求的实名、信用隔着一条鸿沟。通过熟人之间,通过"六度分隔"产生的聚合,将产生一个可信任的网络,这其中的潜能的确是无 可估量的。

  当前运用六度分隔的人们领域有:直销网络,电子游戏社区,SNS网站和BLOG网站。

   Gmail的邀请模式是我很看好的一个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你的朋友圈是稳定的,不断延伸的。当你收到了你朋友发给你的邀请信,注册成为Gmail的用 户,你的Gmail地址就会自动的进入你朋友的地址簿。这样就可能会发生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的朋友将来可能会收到一封Gmail的邀请信,这封信是你 邀请的很多层的某个下家发出的。这就是一个六度理论的应用。

  另外一个典型的六度理论运用 的领域就是博客。博客是非常强调自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博客就是个人门户,它在实现着个人门户的很多功能。当然,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博客功能上还有 所欠缺,除了评论外,缺乏作者和访问者的沟通渠道。在一些博客已经可以看到博客组成的圈子。志趣爱好相同的博客,他们会组成自己的小圈子,在小圈子内分享 各种信息。如果能从功能上对圈子加以完善和提高,相信能对人的交往很有帮助。比如可以在圈子内共享网络书签,RSS源;自动建立一个快速访问的好友列表; 跟踪好友的最新发言等功能。这样“弱链接”会随着你们相互了解的深入而变成“强链接”,这不就是我们所希望的么?

想要认识别人原来这么简单,呵呵

又有几天没来了

这几天下载了几个健身的影视,照着做了一下,感觉很好,虽然全身酸痛极致,但还是很高兴,希望能坚期下去,整天坐在电脑前也要运动运动才好.

在电脑上虽然安装了workrava,但也没有常加载在面版上,里面的体操真是有味,可以消除疲劳:

指头伸展

分开并伸展您的手指头,直到感受到张力,然后保持这个姿势十秒鐘。放鬆,然后弯曲手指头关节,保持姿势十秒鐘。重复这个动作。

倾斜脖子运动

开始时您的头处于舒适的笔直状态。然后,缓慢的将头倾斜在右肩上,轻轻的伸展您的左边脖子,保持这个姿势五秒钟。然后,慢慢的将头倾斜到左肩,以伸展另外一边的脖子。每边各做两次。

后肩伸展

在您的背后交叉手指头。然后将胳膊轻微的往前,以弄直手臂。保持这个姿势五到十五秒。然后重复这个动作两次。

眼球运动

注视您的屏幕左上角落的边框。沿著边框注视到右上脚略。继续到下个角落直到重复两次。然后反向进行。

训练眼球焦点

注视萤幕后面最远的那一点。将焦点放置在远端那点。几秒后将焦点放在萤幕的边缘。重复这个动作。如果您无法注视萤幕之后遥远的距离,可以用一枝笔取代,并让它保持与萤幕一样远的距离。

注视黑暗

用您的手掌盖住双眼,这样一来您可以继续张开眼皮。现在打开双眼,并注视手掌中的黑暗。将比直接闭上双眼,这样可以让您的眼睛得到比较好的休息。

肩膀运动

慢慢像螺旋桨一样在身体旋转您的右手。顺时针做四次,逆时针做四次然后放鬆几秒。用左手重复做一次。

上下运动肩膀

坐在椅子上时将您的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并使力举起身体,直到您的手臂 挺直。试著让您的头不低于肩膀。缓缓的坐回椅子。

转动您的头

把您的头转向左边,并停在那裡两秒鐘。然后将您的头转回右边,并也停在那边两秒鐘。

膀肌肉延伸运动

保持一隻手水平伸直于胸前。将另外一隻手放在这隻手上,直到您在肩膀上感觉轻微的压力。稍微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在另外一只手重复这个动作。